企业愿景是什么?
企业愿景:体现了企业家的立场和信仰,是企业最高管理者头脑中的一种概念,是这些最高管理者对企业未来的设想,是对“我们代表什么”“我们希望成为怎样的企业”的持久性回答和承诺。
德鲁克认为,企业要思考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们的企业是什么?
第二个问题,我们的企业将是什么?
第三个问题,我们的企业应该是什么?
这三个问题集中起来体现了一个企业的愿景。
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当年孟子见梁惠王时,梁惠王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千里而来,能给我国带来什么利益呢?”这就是世人追逐物质利益的写照,千百年来似乎一如既往,至今也无法摆脱,甚至还愈演愈烈。
毋庸讳言,唯利是大多数人的行为动力,也是经济或企业的发展动力。我们这里是在商言商,不回避利益或唯利的问题。但是从人类的认知能力来讲,纯粹的唯利可能会使人迷失,会使人看不清事物的本质。
市场,这个商品经济的产物,原本是作为商品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交易的场所,原本是人类互通有无、互助合作、相互满足需求的结合点,但是现在却已经演化成了企业竞争的战场。
有道是,商场如战场。于是,竞争变成了市场的同义词,丛林法则替代了道德规范,为了竞争甚至可以不择手段、不讲道德。
所谓“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甚至成为了企业家的座右铭。所以在人们的印象之中,商场与道德无关,在那里“十商九奸”。
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我们的认知似乎缺失了什么。也许缺失了最本质的东西,而不仅仅是“术”上的东西或者简单物质形式上的东西。
而我们发现的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无论是在世界范围还是在中国企业界,都会发现,企业的竞争轨迹是从纯物质性或资源性的竞争逐步向生产性或技术性的竞争或创新,并越来越走向非物质类的创新,以及系统性和更深层、更高层的创新转变。
具体来说,就是从单纯物质类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品类创新、资本融资与资源整合创新,走向所谓的营销创新、服务创新、价值增值创新、管理与流程创新、组织构架创新,并进一步走向经营模式、运营模式和商业模式这种全方位全系统的创新。
而当前中国企业界对商业模式创新的追求,也是这种企业竞争新潮流的体现。正因如此,这种越来越背离简单的物质性竞争的趋势,实际上也就越来越要求企业家们,不能只在物质性的思维框框中打转转和想问题。
而当我们的思想完全被利益控制的时候,我们可能会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包括商业的本质、商业模式的本质,可能会迷失我们人的本性,也包括企业家的本性。
相对而言,那些在使用层面、在“术”的层面、在业务链的某一环节上对商业模式的认知,用IT时代的语言讲,它们都是关于“客户端”或“使用端”的认识,而不是“系统端”的认识。
而要打造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或者说是商业模式的创新,“系统端”的认识才是核心与关键。这或许才是中国企业界对商业模式的认识所真正缺失的。
山寨版创新思维是一种短线和线性思维,它只在一个面上看问题,它是用前台逻辑去想后台逻辑,用“使用端”逻辑去想“系统端”逻辑,它也是用要素逻辑去想系统逻辑,或者说是用技术逻辑去想模式逻辑,它将逐利进行到底,它忘掉了商业的一个本质,那就是通过利他而实现利己,通过创造价值来实现利己。
人们往往把有“术”之人称为“匠”,而将有思想之人称为“家”。所以,真正成功的企业家首先应该是智者,应该是思考者,应该是思想家。
在某种程度上,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往往都是某个成功企业家的思想产物。
虽然说唯利、利己是商业模式的一个根本目的,但是商业是一种间接行为,它必须要经过一系列逻辑转换,通过利他而后利己。
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理解有人将企业的愿景,概括为“高大上”的四个方面:
一是实现企业的繁荣昌盛;
二是使整个人类社会受惠受益;
三是使员工敬业乐业;
四是使客户心满意足。
而且,只有在后三方面实现的前提下,才能最终实现企业的繁荣昌盛。
文章内容选自《无边界竞争》,石泽杰著,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